2,240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最近聽到一個說法,假如沒有做足夠深入的質化分析,那倒不如選擇量化投資方式就好。
Well,我部份認同,畢竟如果質化都沒啥做,只看財務數據,還是強過什麼都沒看。
篩選條件
市值大於10億美金
股息連續成長超過7年以上
殖利率>1.35% & 殖利率<8%
喬德規則(殖利率+5年年化股息成長率)>10%
本益比<24倍
淨值比<5.5倍
負債率<3倍
5年自由現金流年數>=3
5年平均ROE>8%
折扣<=100%
選出口袋名單共22家
排名方式
主要以DDM算出合理價後,再根據評價分數,算出綜合買進加權係數(後述)。
因為無法自動抓取晨星的合理價,否則我實際上是做完質化分析時,會多參考晨星以及Fast Graph的資料,作一併考量。
不過既然是要測試有趣的完全”量化”,那麼先不管這個部分。
以下為本月Top 10
進榜:LAZ、CHS、DIS
出榜:OHI、UNH、LEA
以下為上月Top 10
橘色是我已持有。
評價分數與GICS產業
由於本月新進榜三家企業,如上個月提到一項規則:每月挑選2~3家企業,按照打折率順序(以缺少的產業或企業優先選擇)。
因此,本月只採購原本沒有的三家LAZ、CHS、DIS。
評價加權係數是將”折扣“與”評價分數“一起列入考慮。
折扣=合理價/現價,
評價分數=通過較嚴格的財務條件篩選,通過則為綠色,1個綠色為1分。至於條件式什麼,請看計算機先前的版本說明。
折扣較多的會得到額外加權比重,例如折扣60%,會比折扣70%,多出10%的比重,也就是係數多0.1。
評價分數超過10以上,每多一個評價分數就加1%(+0.01),反之扣1%(-0.01)。因此評價分數16會比8多出8%比重,也就是係數多0.8。
因此公式如下:
=((1-折扣)+0.9)*(100-(10-評價分數))/100
以上都是希望既考慮折扣多寡,也同時考慮評價分數(基本面)。
此外,加權係數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決定買進更多股數的依據。
如下圖顯示算出係數結果,在不考慮係數之前,每一家企業都佔有1000元的購入額度,但考慮係數之後,則調整如下(評價加權係數):
當然也可以不要這麼麻煩,決定出排名後,就按預設比例(或金額)購買也行。
不過我就是希望讓係數較高者,得到更多的股數。或者也能用其他更單純的算法替代,總之我目前是想到這個方式。
關鍵數據
完整數據可自行上股息成長投資獵人計算機查看。
以下我擷取其中較重要的部分,另外在尾端加入計算機沒有的部分,分別是晨星合理價、晨星護城河、與標普信評。
如果不喜歡我的篩選方式,可以自己下載Dave Fish’s CCC Excel慢慢篩選,乃至於寫公式…等等,或是用我做的股息連續成長篩選器。
接著放上幾家從Fast Graph擷取的評價資料,藍色為10年平均本益比,橘色為依據EPS成長預估合理的價格。
從零開始建構投資組合:
假設30歲年輕人,初入美國市場,初始金額5萬美金。
1.初次購買10家企業,預期24~30個月完成30家企業的資產組合。
2.初次花費總資金4成,保留6成現金,做後續月份加碼使用。
3.每月挑選2~3家企業,按照打折率順序(以缺少的產業或企業優先選擇)。
4.每月新增資金1000美金。
5.每年倒楣產業不盡相同,不過因為還在職,不斷會有新資金,可以再平衡每個產業,慢慢調整至計畫GICS比例。
暫時想到這些大架構,反正投資策略本來就是會邊做邊調整,不會一次到位。
報酬比較
這完全是出於好玩而做的,假設用5/31的收盤價購買這個月的Top 10,待7月初再更新6月報酬。
至於上個月的4月號,標題寫錯,應該是5月號才對。
以下是用4/30的收盤價購當時的Top 10所結算的5月份報酬。
結語
我不會直接拿這份計算機做為購買依據,當初只是為了節省自己時間,找出”可能”適合研究的企業。
隨者中期投資組合越趨成熟,慢慢找出自己的風格之後,多半是看國外部過格的分享,獲得一些有趣的想法。
之後,回過頭靠自己去瞭解企業的本質後,再手動計算合理價與其他評價手法,做出綜合價值評估。
至於計算機中的DDM合理價,也是我按照其中幾項數字,寫了些公式得出,完全無法替代我的主觀判別。
總之,我不相信任何單純量化的方式,即使看起來好像合理,但這也是該特別小心任何過於簡化的地方。
完整的股息成長投資獵人計算機連結
文首橫幅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免責聲明]
我持有GPS,WSM,DIS。
這篇文章僅供自己紀錄使用,純為個人看法。
本人沒有收受任何組織或個人的驅使,更沒有對價關係。
此外與文章所提及的企業亦沒有商業往來與擔任任何該企業職務。
想請教OHI >8%時被剔除的原因,不只可否告知,謝謝
沒錯,在”總排名(7年以上以折扣排序)”會被我一個剛性(寫死)的條件篩掉了,殖利率小於8%,但目前殖利率8.05%。
不過如果你到”口袋名單(以連續年區分)”還是會看到OHI。
8%普遍是一個臨界值,殖利率並非越高越好,而是能否長久持續成長更為重要。
當然這也是量化的一個死穴,絕對需要搭配質化分析一起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