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1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原文:How to Position Your Portfolio For The Next Recession: 3 Actionable Steps
牛市已持續地8個年頭,這時期已超過典型牛市的一般長度。
此外,整體市場本益比已達25倍,同樣高於歷史平均水準。
全球的投資者都開始懷疑下一個大衰退是否已在街角等候,這樣的想法在許多人腦中已陸續出現。
這樣的想法導致投資者紛紛想著能做些什麼來為投資組合減少損失。
當然了,不可能預期下一個大衰退何時到來,投資者能做的是採取防禦型投資策略,以應付大事件到來時。
Gucci:
防禦性組合不像字面上看起來得這麼龜縮,反而是一種能夠適應各種奘快的組合。
在牛市時,不追隨市場樂觀情緒,過度的忽視風險,將自己暴露在更大的風險之中,換取風險溢酬。
因此,在牛市時,貼近市場報酬,已是最好的結果。
然而,卻在熊市當中,較小的波動幅度,加上謹守安全邊際的準則,都能帶給投資者心理層面上的支持。
因此,重新定義防禦性組合,是一種適應各類情勢的策略,尤其是事情發展與原先不同的時候。
這篇文章將討論三個可行的方法來為你的投資組合在未來的大衰退之中,找到定位。
不要賣出
在談論這三個方法前,我將這一點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也就是持有資產度過整個大衰退時期。
當市場下跌時,天性驅使我們擁抱現金,即使擁有現金會遭受通膨侵蝕,但仍遠低於S&P 500下跌超過20%來的好。
然而,下面我會提供一點數字關於為什麼在衰退或預期時期衰退到來時,賣掉資產是個糟糕的決定。
其中最顯著的就是持有現金的機會成本。投資者自顧自的”預測”市場衰退,而售出資產,可能讓自己站在場邊當個觀眾,繼續看著S&P500上漲另一個10%,20%,50%…..
還有另一個原因是資本利得稅
長期投資能夠無限期的遞延資本利得稅,正如巴菲特借貸提到,就像政府無條件借錢給你,繼續讓資產產生複利效果。
簡單而言:就是不賣出股票,沒有付出資本利得稅,而保留的稅能夠持續以每年某個速度,繼續發揮雪球效應。
此外,留在場中,仍會持續收到股息,即使是景氣衰退時期,而股息又能夠運用在買進更多便宜的股數。
在衰退時期買進,是一個已知建構長期投資組合價值最好的策略之一。
以下這篇文章將討論三個策略來幫助你在市場修正或大衰退時減少損失
步驟1:鎖定股息成長企業
在衰退時期持有股息成長的企業,將受惠於持續收到股息,即使股價是下跌。
假如企業在衰退時期砍了股息,這是股息投資8大準則中,其一賣出的規則。
這導出另個問題,投資者如何找尋可能持續成長股息的企業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尋找那些已在歷史長河中,再再證明有持續成長股息歷史的企業們。
如股息貴族就是這樣的一個群體,25年以上持續不中斷的股息成長。
你可以在此查看51家股息貴族。
當股息貴族有如此亮眼的股息歷史時,仍比不上另一個群體:股息君王。
每一個股息君王都有50年以上股息連續成長的紀錄,這些企業展現了既有”能力“又”願意“在各種經濟環境下持續配發成長的股息。
你可以在此查看19家股息君王。
除了持續成長的被動收入現金流,還有另一個原因關於為什麼持有穩健成長股息的企業,在衰退時機投資者能夠受惠。
這些企業已在數據中證明優於整體市場,當然也包含景氣衰退時期。
下面的圖表與表格為股息貴族與S&P500的比較。
Gucci:除了報酬差異外,可注意一下Risk,
標準差14.21% V.S.15.28%;夏普指數0.68 V.S. 0.46。(波動更小;風險溢酬更高)
Source: S&P 500 Dividend Aristocrats Fact Sheet
10年數據中,股息貴族指數年化報酬9.63%,對照S&P500 6.99%。
持有股息成長企業能夠減少投資組合在衰退時期的損失,並在景氣恢復之後加速成長。
步驟2:買進品質,持有高品質企業
擁有一個由高品質企業組成的投資組合是另一個應對市場衰退時,最小化損失的方式。
企業品質是一項無形資產特徵,由股東友善性、管理能力、營收與獲利穩定以及賴以為繼的營運模式…等所共同組成。”
高品質企業在衰退時期,其價格不若其他企業般下跌那樣大的幅度,原因在於這類企業能夠持續保持獲利相對穩定。
假如獲利保持穩定,那麼價格變低只表示本益比下降,這代表著買進的機會。
企業品質同樣能夠用股息連續成長年數來衡量,如上一節提到。
那些股息連續成長超過25年的企業,很可能會保持股息長長很長一段時間,如林迪效應中提到。
Gucci補充:納西姆·塔勒布在反脆弱一書中提出林迪效應。
林迪效應指出不易損壞的事物(企業,想法…等),其預估爾後的存續壽命還有一倍的時間,而這理論同樣適用在企業身上。
平均而言,一家50年歷史的企業歷史,可以被預期還能持續半個世紀。
簡短總結效應:對於易於毀損的事物,每過一天就意味著餘下的壽命更加縮短;對於不易毀損的事物或技術,存在多一天就意味著壽命的延長。因此,只要技術存活的越久,它的預計壽命就越長。
人們總喜好新奇事物,總是認為新的一定是戰勝舊的。假如回到過去人類的歷史當中尋找,
存在大量留存至今的著作,器皿,工藝技術…等,而這樣看似過時的事物,恰恰歷經時光淬鍊,仍舊保留了下來,即是擁有反脆弱姓。
另一個能夠辨識企業品質的方式是信評等級。
如標準普爾或穆迪等機構,目前,只有嬌生(JNJ)與微軟(MSFT)擁有AAA等級殊榮。
延伸閱讀:蘋果會成為下一個AAA等級的企業嗎?
上述兩家企業,我將以其中一家嬌生做為範例。
嬌生正是一家持續”獲利”成長達34年,且”股息”連續成長達55年的企業。
接著,嬌生的產品非常多樣性(有24項產品,營收都達10億美元)且為股東友善企業(70%自由現金流配發給股東),這些要素都催化了嬌生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紀錄。
以下為嬌生其他一些令人激賞的數據。
一家強健、穩定、可維持的企業。
連續獲利成長33、連續股息成長54>>55年(4/27/2017宣佈成長),AAA信評。
75%市佔率(不是第1就是第2),70%自由現金流回饋股東。
24項產品,年銷售額都達10億美元,營收22%來自於近5年新品。
Source: Johnson & Johnson 2017 CAGNY Presentation, slide 53
要辨識一家高品質企業可能很困難。
然而假如是從這類股息成長的企業當中去找(如股息貴族,股息君王),強健而悠久的資料證明,以及不易毀損的競爭優勢。
Gucci:依據長遠歷史只是一個宏觀的起點,而非決策的終點。
儘管長期量化數字值得參考,但企業的無形資產特徵(質化)永遠位居頂端,一代霸主也可能凋零。
再來則是第二層思考,
該企業符合我的配置需要(風格)?
該企業在未來5~-10年成長性如何?
有什麼風險需要考慮?
為什麼大眾智慧給予目前價格?
目前的價值與價格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步驟3:物色低波動
波動指的是股票價格變動的特性。
高波動股票天生擁有極大的波動範圍,相較於低波動的股票。
我們衡量波動性的方式是一種統計指標稱為標準差。
投資者通常將波動對於投資組合的重要性分成兩撥。
其一撥覺得股價波動性意味著有更多的買進機會,因為有更頻繁的股價下跌機會。
換句話說,這也讓投資者很難在看著價格劇烈變動時,安然的看著資產價值晃動。
長期投資者並不需要擔心波動,但仍避免不了在心中激起一點漣漪。
延伸閱讀:3個技巧關於停止檢查帳戶價值
無論對於波動性的看法如何,低波動性的股票就是相對於高波動性股票,在市場衰退時下跌更少。
大幅度的股價下跌會增加股票的波動性,因此低波動性股票的價格在衰退期會更為穩定。
當然,投資者會懷疑該如何辨識低波動性股票而不需要自己手動慢慢算。
有兩個簡單方法能夠辨識出低波動性股票:一個是質化,一個是與市場比較。
第一種方法是先分辨出低波動性股票的特性。
以下的企業都是典型的變動緩慢的產業,而且在各種景氣循環中都被人們需要的商品或服務。
百事可樂(PEP)
金百利克拉克(KMB)個人護理用品
高樂氏(CLX)清潔用品
寶潔(PG)家用消費品
可口可樂(KO)
當然,還有更多,例如有些產業區塊,全部都是低於市場平均波動的產業。例如,股息貴族中,有很大比例都是健康照護與必需消費區塊。
延伸閱讀:前15家低波動性股息貴族
這是用質化觀點來做合理推測的方式,消費者不會因為股價下跌,就削減健康與必需品支出。
投資者也能透過查看股息貴族指數當中,組成的企業來辨識低波動性企業。如下為S&P500低波動指數中的前10大持股。
Source: S&P 500 Low Volatility Index Website
如同上述兩點步驟,在第三點同樣提供一些數據關於投資於低波動股票。
事實上,低波動性股票能自然地提供較好的”風險調整”報酬(用夏普指數衡量:承受一分風險獲得多少報酬,越高越好)
出乎常理預料的,低波動性股票同樣也能夠獲得相對不錯的報酬。
這與傳統直覺認知迥異,現代投資理論(市場效率派)提出,高風險(波動)提供更高報酬。
Gucci:馬克斯在”投資最重要的事”中的風險章節也提到:”高風險並不能代表高報酬,只能表示,承受損失的可能性更高。”
想像一下,當奔向泡沫的樂觀情緒中,不斷上車的投資者,冒了更大風險,卻獲得更糟的報酬。
因市場效率假設,這些冒風險的人,都是充滿理性的人,都能獲得風險溢酬,實際上不一定。
風險只能稀釋,但不可能完全抹除,且風險無法用結果衡量,沒有發生不表示風險不存在,只是”剛好“沒有遇上。
下圖顯示低波動性股票優於市場,關於市場效率的爭論,在實務上顯示市場效率假設並非總是正確。
Source: S&P 500 Low Volatility Index Fact Sheet
因此,即使當市場修正無預警的到來,上述提供的數據提供了一個好的防禦策略:低波動股票。
總結
這篇文章羅列了幾個可行的步驟為你提供方法在面對未來大衰退時,為投資組合找到好的立足點。
然而,有些人仍爭論為市場修正做投資組合定位是為無用論。
下一次的大衰退可能是多年以後,或者微不足道,甚至熊市只會持續很短的時間。
簡而言之,唯一我們確定的是,下一次大衰退完全無法避免,只是時間點。
幸運的是,這個投資策略提供一個清晰的輪廓,也就是不只是降低風險以度過熊市,更重要的是它同樣在牛市中獲得不錯報酬。
因此,這個策略能夠幫助投資者改善報酬,無論整體市況是否符合我們希望的方向。
假如您對於這篇文章感到有所助益,您可以閱讀其他更多關於”防禦型投資”定位的文章:
- 3 Bear Market Stocks to Buy Now for Recession-Proof Dividends
- How To Take Advantage of Market Corrections & Recessions
- 5 Investing Quotes For Recessions
- Wal-Mart Is The Ideal Stock For The Next Recessions
[免責聲明]
沒有推介Sure Dividend之意,也沒有任何對價關係。
[免責聲明] 本資料僅供意見參考使用,不得作為任何金融商品推介買賣之依據, 亦不得作為向他人提出投資建議使用。 本人已就可靠資料提供個人適當意見與資訊,但不保證資料完整性, 如有遺漏或偏頗之處,請瀏覽人士,自行承擔一切風險,本評論不負擔盈虧之法律責任。其中所出現的個股標的僅作為舉例說明使用,並無意圖引介任何人至美國券商開戶,亦無意圖向任何人推薦投資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