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摘記]投資最重要的事_第5章理解風險

  第四章:找出價格與價值的關係 我認為各位經常看文章,也內化的差不多了,因此跳過。 主要大概在談這兩點: 成功的投資不是因為”買到好東西”而是東西買得好” 再完美的標的,都不能忽略太高的價格。 而第5章開始為本書最重要的主題之一,因此用了三章篇幅來闡述風險,分別是理解風險、面對風險、控制風險。 風險一定存在,只能稀釋,無法完全避免。 找到上漲的標的不難,只要找得夠多,但如果沒有時時正確的處理風險,那麼投資很難長久。 與其想著打敗大盤,倒不如掛心如何留在市場中。 風險與報酬的關係 回到第二章的效率假說,人類有規避風險的天姓,這是古老基因流傳下來。 因此,衍伸出所謂的風險溢價,也就是因為風險提高而提供更高的隱含報酬,以吸引投資者。 而此調整過的價格,經濟學中稱之為均衡調整。 此時,投資者衡量調整過的價格,確認自己是否能夠接受或者承受對應的風險。 當然,大多數人可能只看到報酬,而忽略了背後的風險。 再者,一般在看到投資報酬時,只要是正數報酬,很容易忽略到底是承擔了多少風險而換得報酬。 因為這份報酬,可能是來自於穩健的資產,也可能是高風險資產。 例如:是公司債?政府債?高收益債? 還是大型藍籌股、小型飆股? 是良好分散?還是集中少數標的? 有沒有開槓桿?…等 因此,較好的方式是衡量”風險調整後的報酬”,一般較熟悉的如夏普指數。 而在投資界中,對於風險的廣泛解釋,就是一條左下至由上傾斜的斜線,顯示風險與報酬之間為正相關,也是一般朗朗上口的高風險高報酬。 實際上,有很大的認知錯誤。 風險越高,報酬不確定性越大 這是比較真實的解釋,風險越高,只能表示風險發生的機率分佈越廣,或者說發生機率越高。 這是我看過對於風險,最為優雅而精妙的解釋,非量化指標,如:Sharp ratio,標準差或是Beta值所能解釋的。 資料來源:Business Indiser & Oaktree Capital 舉例來說,在狂熱瘋狂時期,人們常說,要想獲取高報酬,就該承擔更高風險。 事實上,承擔更多的風險,並不能帶來更高的報酬。 假如是如此,那表示高風險行為可以”可靠”的提供高報酬。既然如此,風險一點都不高阿! 因此重整一下更精確的說法應該是,吸引人們進場參與,必須誘之以利,提供”潛在”可能的更高報酬,或者稱為”預期”報酬,但是不一定會實現。 可能的劇本應該是,報酬分佈的機率變得更廣,有機會拿到更高報酬,也可能出現更低報酬,甚至是虧損。 因此,傳統說法高風險高報酬,只說了一部份故事,因而容易產生誤導。唯一確定的只有,風險增加時,不確定性一定跟著增加。 風險的類型 在理解風險增加時,不確定隨之提升之後。 接著必須定義,到底什麼是風險? 任何相關的形容詞,舉凡:危險,危害,犯難,好像都無法真正定義風險。 至於金融界泛稱的風險代名詞,波動性,變異程度,偏差,都無法傳達出風險的可怕性。 理論學家需要一個量化數字,也許出於方便且客觀的解釋風險。 然而,回想一下,波動高低真的能讓一般人視之為風險嗎? 事實上有一撥人認為,正是因為高波動性,才可以提供更好的買進機會,與更高的獲利可能,不是嗎? 既然是如此,那麼市場在定義價格時,應該也會把波動性考慮進去,以符合這類人的需求吧。 然而,很少人會因為波動性高低,來決定是否要購買某項資產。 因此,我們需要一個更好的解釋,那就是”害怕虧錢”與”太低的報酬無法滿足我”。 翻譯為實際情境,我需要資產會上漲,然後就不會虧錢啦! 因此,風險更好的解釋為”虧錢“的可能性。 接著,再往下延伸一點。 虧錢不一定指的是報酬”負數”,也包含相對需要。 … Continue reading [閱讀摘記]投資最重要的事_第5章理解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