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3

閱讀 : 分鐘

0  則留言

[閱讀摘記]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_前言導讀

By 追日Gucci

2017-04-23


☕️我的文章對你有所幫助嗎?那麼考慮請我喝杯咖啡吧!☕️

Loading

IMG 2963 Gucci

2月份的時候,寫了篇生活記實: 比投資方法更重要的東西與本書不謀而合,老生常談。
這兩天看了這本書,但我不推薦此書,不是因為哪裡不好,恰恰相反的是太好,說出了廣為人知的祕密,但做不到。
因此,光是序與前言,就值得寫一篇記錄文。
這筆記是我寫給自己的,除了強化原有的信念與教條外,也試圖找出更嚴格的信條來規範自己。

[免責聲明]
僅為個人閱讀心得,沒有任何推介之意,且與出版社與作者間沒有任何對價關係。

書中有段眾多富人都總結了這麼一句話:”創造財富的旅程本身比達到目的地更讓人滿足。
當我們回首打造財富的過往,憶起當初不斷設定目標,和每次達成目標時那種強烈的喜悅。”

我體會他們的意思其實是說,財富最終只是個結果,而過程中艱辛的付出,達成計畫中的目標,就如同生活與工作中完成的其他困難目標一樣,令人感到自我滿足。

而我完全不打算這文章要起到心靈雞湯的作用,也不推薦此書。
因為書中不外乎談到,高薪、節儉、勤奮、努力不懈、規律以及紀律犧牲。
說真的,這裡面哪一條不為大眾所知,很多時候秘密不是握在少數人手中,只是一般人就是做不到而已

至於,認為有錢就等於很會花錢,或是花很多錢,來滿足他人對於富人的期待,同樣是一種選擇。
沒有人能干涉他人的消費的方式,我也對此不感興趣。

改變世界,對社稷貢獻,慈善,我一樣都不在意。
把自己照護好,不拖累社會。我對自己和家庭負責。

本書是作者史丹利,耗費30年,專訪500位鄰家富人,以及11,000名高所得或高資產人士所做的問卷調查。
規模堪稱史上最大的一次普及研究。

在書中定義的富人為淨資產,也就是扣除負債之後,超過100萬美元的人士,佔美國一億家庭的3.5%。
其中8成都是第一代白手起家,而非富二代,這與我在金錢雜誌看到的數據86%接近。
而這類有錢人,不開進口車,也沒有穿著高級西裝,住在中產階級甚至藍領階級的社區中。
買鞋平均最高金額為140美元,手錶平均最高金額235美元。

與之對比的是信託公司的經理,同樣是作者調查的高收入族群,穿著高級西裝與名貴跑車,但其淨資產卻很少。
誰看起來像有錢人呢,答案很明確吧?

那些媒體經常塑造的一擲千金形象,就是普羅大眾公認的萬人迷,既吸睛又話題十足。
假如有節目為真實富人做實境節目,看到他們穿著樸素的衣服,以二手國產車代步,花大量時間計劃年度預算,花大量時間檢視開支。
進出平價百貨與Penny Store又沒有俱樂部會員,身上只有一張普通的萬事達卡與威士卡。
喔。。。我可不想看到這些事實啊!!!太辛苦了。

因此報導本就是偏向易引人入勝的內容,而非整體真相,於是營造出對於富人的誤解。
因此,起而傚尤,我值得這樣花錢,因為有錢人都很會花錢,所以我也應該符合社會期待的展示一下。

這又讓我想起兩本書:
2013年的Winnie散漫遊
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認為退休是很久以後的事, 選擇把收入拿來”增加生活品質”。
買了各式各樣東西, 還得買個家背著房貸來囤積這些東西。
工作累了,就休年假出國一星期走馬看花再多買點記念品來慰勞自已的辛勞。
收入多了就去遠一點的地方,買好一點的車,換大一點的房子,三四十年的生活就這樣週而復始過著。

以及金錢2016年的金錢的靈魂:
作者Lynne Twist現為多個慈善計畫與反飢餓計畫的負責人,在書中談到70年代,她與丈夫經濟起飛初期,就曾經陷入金錢爭奪戰中。
當財富滾滾而來時,當每獲得一樣新東西后,又激發出新的慾望,沒完沒了。
下一份購物清單,下一個買更多東西的理由。
為了成為社交達人,似乎該學習品嚐紅酒,接著需要一個像樣的酒窖,然後是配得起酒窖的大房子。
換了一部風馳電擎的火紅跑車,還需要一部家用車,還有接送小孩的旅行車。
有了大房子之後,要有襯得起的藝術品阿,那開始得學習鑑賞藝術,以便買更多藝術品收藏。
還沒完,當朋友們紛紛興起夏日度假別墅,我們當然不能落於人後,必須買!!
有了華服,要有名貴的鞋整體搭配,手錶當然也不能馬虎,升級不完的採購清單。
接著開車到優勝美地做普通露營已不新奇,朋友們開始流行到滑雪勝地太陽谷度假,最好還能搞一下夏威夷行海上航行才酷。
一件接著一件的升級,不斷在後面追趕著,好像每樣東西都很重要。
但是,三個幼子在這段期間,都安置在保母家,物質無一匱乏,受到良好的照顧。
但就是沒有陪伴在他們身邊的理由,因為出門總是比較重要

作者書中談到的富人,不僅是指那些大眾認為高收入的人,實際上收入與資產沒有絕對關係。
收入300萬擁有100萬淨資產不算什麼,但對年收入10萬的人而言,100萬淨資產反而非常不易。

書中也提供一個檢視自己在所屬層級中,衡量累積財富位置的方法。

我算了一下,覺得仍相當符合現今的消費水準。
算式為:年齡x(稅前收入/10),舉例35歲,年收入120萬,那麼至少該有35×12 = 420萬的淨資產。

因此,在書中有兩個名詞,PAW(超優理財咖),UAW(超遜理財咖)
PAW的標準為該有淨值的2倍,UAW標準為該有淨值的一半以下。

而造成差異的,從書中調查資料可以看出癥結,與收入不完全相關,如上面的例子高收入不等於高資產。

除了高於平均的收入外(不一定是高薪),還必須並重防守,也就是節儉把錢留下。
其次才是談管理金錢與學習投資知識。

看到這邊,如果不認同,那就找找其他快速致富的書,因為本書只圍繞這四個主題來做闡述。
真的再也沒有其他秘密了。

作者前言:

耗費30年的研究,以大量真實數據調查結果,確認了幾個論點:
1.勤奮工作
2.為將來儲蓄
3.簡樸
4.時間累積
5.量入為出

我也看過金錢雜誌提過,富人談到財產的累積:
95%的人提到勤奮工作、83%的人提到有效投資、81%的人提到節儉、67%的人提到敢於冒風險、41%的人提到運氣。

本書出版於1996年,即使過了20年,更為適用。我們更需要嚴格的自律來避免陷入”別人有所以我也要有”的消費競賽中。
不需要關注朋友與同儕的高消費習慣,尤其是網路社群發達的今日,每個消費行為:車,房,度假,奢侈品,美食,無一不被分享給全世界看到。
更讓我們心癢難耐,是吧?

美國心裡協會調查:人們花很多時間與精力為錢煩心;但矛盾的是;我們花極少時間於理財上。
72%的美國人為金錢問題感受壓力,26%感到極大壓力。但是,只花0.5%的時間處理家務,理財則包含其中。

這也是我一開始談到的,有些秘密大眾都知道,但知道與行為之間,巨大的鴻溝,才是真正的秘密所在

自序:

作者專訪的其中一對鄰家富人T小姐與其配偶,生活方式平淡無奇,除了穿著用品都是平價品牌外,買過兩輛福特車,居住在27萬美元的房屋中。
訪談問到:這麼節儉,你們快樂嗎?有9成以上受訪著表示對於目前生活極其滿意。

且另一個研究數據顯示,富人用在投資金額超過100萬美元的,其房屋價值平均僅為30萬美元,投資是房屋金額的3倍多;而遺產超過350萬美元的,房屋中位數市值46萬美元或者是佔比不到淨資產的10%。
簡單說,富人把大部分資產放在會持續增值的標的上,而非消費性或者貶值的產品。

此書,並不是為了造福有錢人!反而是為了點醒對富有產生誤解,或者接收到錯誤訊息的人。
那些受到媒體與廣告對人們洗腦,而產生富有與過度消費畫上等號的錯覺。

作者用實際而大量的數據告訴我們,大多的鄰家富人並沒有這麼做,一個女工程師談到,大學畢業後,她與先生只靠其中一份薪水過活,而將另一份存起來。只要加薪,就存的更多,20年來一直住在50坪的普通房子。
女兒有時會問她:我們家是不是很窮啊?為什麼你都要我點1塊錢的超值早餐?

最後提供,書中一個特別有趣的例子:
作者團隊初次與富人專訪時,為了讓富人感到尊榮,因此安排了大量的昂貴紅酒與佳餚,
結果富人們幾乎沒動,而大多選擇了啤酒、餅乾與三明治,而且對於高貴的座椅感到不適,因為這不是他們習慣的生活,且離外界誤以為的是那樣遙遠。。。。。

關於作者

我投資美股,主要方式為超長期價值投資持有股息成長型企業,
並搭配簡易選擇權以合理價之下的價格購入,且將股票出租,每月創造現金流,讓等待的時間也能額外創造被動收入並加速雪球效應產生的速度。
現金流就像我種樹, 只吃果實,也只取我夠吃的果實,而樹枝仍會持續茁壯。

延伸閱讀:

發佈留言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